“碳中和”目标下政策升级 绿色债券迎来爆发机遇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进入新阶段。7月1日,《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和《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将实施,前者将绿色债券纳入银行绿色金融业务评价体系,后者统一了国内绿色项目标准。这意味着,绿色债券市场有了更为完善的激励约束政策和认定标准,在达成“碳中和”目标的庞大资金需求下,我国绿色债券市场迎来广阔发展空间。
今年以来,我国债券市场中绿色债券发行规模显著增长。新世纪评级数据显示,1至5月我国债券市场中绿色债券累计发行数量150只,累计发行金额1924.9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6.25%和82.72%。其中,一季度国内绿色债券发行总额已超2020年发行总额50%以上。
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大幅增长,主要源于其子品种——“碳中和”债的异军突起。从今年2月开始,以“碳中和”为主题的债券迅速出现并增势较强。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24日,今年以“碳中和”为主题的债券有97只,发行金额1086.88亿元。
不少机构预测,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在未来几十年间,新增资金需求将达100万亿元至200万亿元。经平安证券测算,仅“碳达峰”支持的相关行业投资规模可达100万亿元以上,若其中10%的融资需求由发债满足,绿色债券的增长空间将达10万亿元。
江苏银行公司部绿色金融业务相关人士介绍,2020年市场共发行304只绿色债券,绿色债券的数量和金额占比分别为0.61%、0.97%。商业银行将加快推进绿色债券业务发展,将绿色债券发行、承销、包销、投资规模等纳入重要经营性指标,有意识对绿色金融债、绿色企业债等品种进行资源倾斜。
绿色金融的支持政策也逐步升级。今年4月,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证监会联合印发《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统一了国内绿色项目标准,确定了绿色债券的定义,对绿色债券支持领域和范围进行科学统一的界定。该目录统一了绿色债券“绿色”属性的认证标准,并增加了对“碳中和”债发行的相关要求。
平安证券认为,国际绿债的第三方认证属于强制性要求,而我国目前仍处于自愿鼓励阶段;国际绿债的存续期督导由第三方执行,更为严格,国内存续期督导并非强制执行,信息披露问题有待关注。
监督机制该如何跟进?湖州银行绿色金融部副总经理方夏莹建议,应明确第三方评估认证标准,明确碳减排效益的定期量化披露制度,并建立相应监督机制。此外,“碳中和”债务融资标准待进一步发布。
推荐资讯
- 要闻
- |
- 产经
- |
-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