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启动助推碳经济 三大领域值得关注

2021-06-25 15:03:57    发布于:北京市     来源: 中国网财经    作者: 刘杨
分类:要闻

  上海环交所日前披露了交易场所、交易方式及交易时段等事项细则,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进一步规范,全国碳交易市场启动在即。业内人士表示,全国碳交易市场正式上线后将推动碳经济,森林碳汇、沼气发电领域和节能领域值得关注。未来,随着碳排放额度的收紧,高耗能行业的成本将增加,随着碳市场持续稳定运行,将形成长期减碳受益预期,从而有利于各类减碳技术的涌现。

  积极做好运行保障工作

  6月23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总经理刘杰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的开启时间就在近日,目前各方都在争取七月一日前正式开启。”

  据了解,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作为全国碳市场建设中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目前上海联交所已积极做好运行保障工作,确保碳交易正式开展。

  6月22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发布《关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相关事项的公告》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机构负责组织开展全国碳排放权集中统一交易。碳排放配额(CEA)交易应当通过交易系统进行,可以采取协议转让、单向竞价或者其他符合规定的方式,协议转让包括挂牌协议交易和大宗协议交易。

  挂牌协议交易的单笔买卖最大申报数量应当小于1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大宗协议交易单笔买卖最小申报数量应当不小于1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上海环交所同时规定,挂牌协议交易的成交价格限制在上一个交易日收盘价的±10%之间,大宗协议交易的成交价格则限制在上一个交易日收盘价的±30%之间。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中心首任主任李俊峰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全国碳市场是通过市场机制达到减少碳排放强度、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目的,碳市场持续稳定运行将形成长期减碳受益预期,从而有利于各类减碳技术的涌现。

  “这将最终推动经济和社会的系统性变革,推动发展转型,即从资源依赖走向技术依赖。”李俊峰称。

  业内机构预测,全国碳市场一旦启动,按照配额发放规模计算,我国市场将超过欧盟和美国等区域碳市场,成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

  助推碳经济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环所气候政策室副主任熊小平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核心是给碳定价,从而给各类排放主体的减碳行为赋予经济激励。在一定的碳排放控制目标下,不同减碳责任主体的边际减排成本之间存在差异,允许开展市场交易将可以降低全社会的总体减碳成本。

  分析人士指出,到“十四五”末,一个交易额有望超千亿的全球最大碳交易市场将建成。若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我国碳资产交易市场规模将达2万亿元-3万亿元。

  目前,全国碳市场覆盖范围明确包括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等八个高耗能行业将逐步被纳入。在碳市场启动初期,电力行业的2200家企业作为突破口,纳入第一批交易主体,后面会按照“成熟一个、纳入一个”的原则来纳入其他行业。

  国金证券环保行业分析师牛波认为,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既是通过碳市场机制下的碳定价,逐步对社会、产业、企业在能源投资生产决策中产生影响的深层次供给侧改革,也是落实国家“双碳”目标愿景的重要抓手。

  牛波表示,看好全国碳交易市场正式上线后对碳经济的推动作用。“比如发电行业覆盖的碳排放量近40亿吨,预计将会成为全球覆盖规模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从碳交易正式上线到今年年底,2200多家电力企业要完成碳配额的分配、交易、履约清缴等全流程工作。”牛波称。

  牛波指出,全国碳交易市场正式上线后,预计将从三个领域助推碳经济,包括森林碳汇、沼气发电领域和节能领域。森林碳汇作为最经济的“碳吸收”手段具有较大开发价值,建议关注拥有森林碳汇资产的岳阳林纸等公司,以及在国土空间绿化拥有特色技术的公司如冠中生态等;沼气发电则是通过直接回收利用被废弃的沼气或进行再利用发电,可实现环境和经济的双赢,建议关注百川畅银等;节能涵盖领域十分广阔,建议关注提供设备环节节能服务的杭锅股份等,以及新兴且潜力巨大的建筑节能改造及运营市场,建议关注南网能源等。

  碳交易完善尚需时间

  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是实现低成本碳减排的关键。眼下,碳排放权交易体系通过为碳排放设定价格,短期增加了低效率企业的成本,为高效清洁企业提供了激励机制。长期来看,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会影响未来的投资方向,让长期的投资更倾向于清洁低碳,最终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

  2021年作为全国碳市场启动的第一个履约周期,对于企业特别是高耗能企业尤为关键。李俊峰表示,企业应积极了解碳交易相关的规则和变化,高耗能企业需要更加重视碳减排工作,找到企业自身减排的路径,提升碳排放管理能力。此外,要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技术创新,降低企业碳排放量。

  李俊峰强调,“它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摸索。这个探索包括政府的管理、企业的适应、市场的各种各样配套措施。”

  据了解,我国碳交易体系起步晚,减排技术尚需要升级。而且,碳期权、碳债权、碳基金等碳金融工具发展受到一定限制,未来仍需要在制度和管理上加快研究和探索。

  熊小平表示,碳市场与企业的利润直接相关,企业需要加强对碳交易的认知。建议企业内部可以设专人负责相关业务,建立内部碳排放统计核算、碳资产管理等内部管理制度。

(责任编辑:张紫祎)
热门看点
  • 要闻
  • |
  • 产经
  • |
  • 热点
© 2023 中国财经热线网 版权所有 | 中国财经热线:分享更多财经热点新闻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