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市场主体活力成积极财政“先手棋”
稳健前行开新局 今年新增减税降费将达1万亿元
增强市场主体活力成积极财政“先手棋”
“加强对市场主体支持,加大政策实施力度”将成为2022年积极财政施策的“先手棋”。今天,全国财政工作视频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部署了明年的工作任务,“市场主体”“减税降费”等成为关键词。
会议指出,2022年积极的财政政策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要重点把握好6个方面:一是实施更大力度减税降费,增强市场主体活力;二是保持适当支出强度,提高支出精准度;三是合理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保障重点项目建设;四是加大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兜牢基层“三保”底线;五是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节俭办一切事业;六是严肃财经纪律,整饬财经秩序。
此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明年要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并提出了宏观政策、微观政策、结构政策、科技政策、改革开放政策、区域政策和社会政策的着力要点。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副教授、财税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桦宇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这7个方面的落实其实都与财政工作有关:宏观政策中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精准和可持续;微观政策中激发市场主体活动需要加大对各类主体的财税支持力度;科技政策中战略科技的发展需要财政的强力保障;社会政策中更是少不了财政对民生事业的兜底功能和对社会建设的支撑效应……
鉴于目前的国内外经济社会形势,王桦宇认为,在这些工作中,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经济工作的重点仍是聚焦保企业,保住了企业也就保住了居民就业,也就保住了基本民生、工资和基层运转。
这将通过“实施更大力度减税降费”实现。财政部部长刘昆表示,明年财政部将严格落实国家出台的各项减税降费政策,确保减税降费政策红利落地。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纾困帮扶,实施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奖补政策,继续实行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新增支持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鼓励地方安排中小企业纾困资金。着力支持稳定和扩大就业。
近年来,我国持续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十三五”期间我国新增减税降费累计达7.6万亿元左右。刘昆表示,2021年预计全年新增减税降费达到1万亿元。在这样的背景下,积极财政政策“更可持续”成为一个重要命题。综合考虑财政可持续和实施助企纾困政策的需要,平衡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重要性愈加凸显。
王桦宇认为,这个命题涉及如何看待“舍与得”“负与正”“失与得”的辩证关系。“舍”是指政府适当减少短期的税收收入和财政利益,“得”是指保住了企业就保住了稳定的社会大局;“负”是指适当调低对经济发展增速的预期甚至是接受同期走低的战略定力,“正”是指换取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变量的动能储备,为后续经济保有可预期的增长潜力;“失”是指很多方面的工作可能要让位于“六保”“六稳”,相比于往常年度和正常发展期间有所不足,“得”是指经济财政政策以民生保障为中心。
他说,只有“取舍得当”方能保障经济发展在艰困局势下迎难而上,保持战略韧性,才能泰然自若地掌舵好波涛澎湃下我国经济这艘巨轮,也因此能获得并汇聚民心。“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杨志勇认为,减税降费促进了“六保”“六稳”。虽然减少了财政收入,但可以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债务融资等办法,统筹财政资源,促进“三保”“防范风险”工作的开展。
这位财税学者建议,化债需要资源,仅靠地方现有财力是不够的。加大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才可能真正兜牢基层“三保”底线。
杨志勇表示,明年财政支出强度需要考虑财政可持续性,“稳”包括宏观经济的稳,还有财政自身的稳。“积极的财政政策,特别注重政策的效能”。
推荐资讯
- 要闻
- |
- 产经
- |
-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