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金融赋能产业发展,如何“赋”?

2021-12-28 14:22:32    发布于:北京市     来源: 中国网财经
分类:要闻

  中国网财经12月27日讯(记者张明江 朱玲)近年来,文化产业与资本深度融合,不断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产业融资渠道不断深耕,有力促进了文化产业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在进一步增强作为文化产业动力结构“一翼”的力量中,推动文化产业迈入新发展阶段。

  日前,以“金融助力双循环格局下的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2021中国文化金融峰会在北京举行,会上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文创金融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国文化产业投融资报告(2021)》,对文化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做了深入的分析、论证以及探讨。

  文化产业投融资呈现多点开花

  报告显示,今年年初至三季度末,文化与旅游产业投融资市场整体表现平稳,与去年同期相比,融资次数与融资金额增速明显,增速分别为31.8%与34.1%。

  市场分层来看,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市场呈现多点开花局面,私募股权市场、并购市场和公开市场融资次数与金额均呈增长态势。今年前三季度,私募股权市场和并购市场的融资次数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52.4%和31.6%;公开市场融资金额较去年同期增长41.0%;非上市企业债券融资金额较去年同期增长16.7%。

  数字文化经济仍然是中国文化产业的投融资热点。报告称,2021年前三季度数字文化经济投融资市场仍延续2020年态势。特别是私募股权市场融资次数与融资金额在2021年前三季度实现了双增长,增速分别达到39.2%与52.5%,较2020年有更快的恢复。

  其中,以“VR/AR、AI、3D、智能硬件”等热词的投融资项目增速明显,融资次数增长均超过50%。报告数据显示,VR/AR已经是游戏行业投资最火的赛道,在影视领域中VR/AR投资热度也排在第二。

  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原司长孙若风指出了目前文旅行业的一些投资现状:民营文旅企业依旧占据文旅投资的很大比重,投资额在10亿元~50亿元的投资机构数量最多;重资产项目依旧是文旅投资的重点等。

  央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马贱阳表示,下一步,央行将稳步推进文化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为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贡献金融力量。具体包括:稳健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拓宽文旅企业的融资渠道;督促和引导金融机构提升中小微企业服务能力,提升文化金融的服务质效。

  “要用好北京证券交易所这个平台,促进优质文化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刘绍坚在演讲中则表示,文化企业和科技企业有很多可以类比的地方,两者都具有风险大、成长速度快的特点。从这个角度来讲,股权投资和私募融资,对文化企业有更好的效用。

  如何实现从量向质的转变?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文创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赵岑在会上表示,新格局、新形势下,文化产业的挑战与机遇并存。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加大推进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力度,促进文化产业新业态提速;另一方面,要解决文化产业中的饭圈乱象、市场不良竞争等现象,避免过度投资和炒作形成泡沫。

  那么,如何实现文化产业投融资市场的服务从量向质的转变?

  “资本需以“优质内容”为核心,以激活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意活力”为方向,形成有效的文化产业资源配置。”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学讲席教授、常务副院长廖理表示。

  在他看来,文化与金融的合作需要在供给质量与有效性方面持续提升,促进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一方面文化产业的强外部性特点,要求文化与金融的合作必须始终坚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另一方面,在新格局下文化与金融的合作要寻找新的增长点。

  赵岑也认为,提升对文化产业的供给质量与服务的效能,需坚持双效统一的原则,引导资本良性发展,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及良性健康的评价机制,激活文化产业的“创意活力”,实现“内容产业”的百花齐放、百舸争流。

  他还建议,为金融插上科技的翅膀,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创新对于文化产业多维度数据的搜集与处理能力,可有效提高金融机构识别文化产业的风险、合理定价的能力及批量化金融服务能力。

  “从文化数字化到数字文化需要创意转换,不能做把资源从线下移到线上的搬运工。”孙若风则强调,文化发展是一个逐步累积的过程,有其内在发展的规律,不能都求快,不能都求大,不能都求易。

(责任编辑:金戎)
热门看点
  • 要闻
  • |
  • 产经
  • |
  • 热点
© 2023 中国财经热线网 版权所有 | 中国财经热线:分享更多财经热点新闻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