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保险透支了谁?
买了“隔离险”,要求理赔时被告知,“已经被确定为中高风险区”的不予赔付;买了分红型理财保险,10年过去了,发现拿到手的钱还不如缴纳的保费高;网上“免费领取”保险,没想到第二个月开始被自动扣款……近日,《法治日报》记者调查采访发现,保险套路多,文字游戏在保险销售中较为普遍,夸大宣传、诱导投保、理赔难等问题让不少消费者深受其害。
谈“保”色变,似乎已成为不少人的成见。然而,正是这份成见,也容易让一些消费者形成盲点,从而掉入一些保险公司精心设计的文字套路中。比如,一些保险公司故意将“免费领取”“福利多多”等字眼设计得硕大无比,几乎占满手机全屏,而在底下则列满密密麻麻的细小文字。“受骗”的消费者,大多都稀里糊涂地就领取了“福利”。同时,也领取了一份自己完全不知道具体内容的保单,直到被自动扣费了,才大呼上当。
不过,这类“首月免费、次月续费”的保险因金额涉及不大,有不少消费者及时止损后便不再深究。即便有的消费者发起投诉,但可能并不占理——大多数“免费保险”实际上尽到提醒义务,只是提醒方式不大厚道罢了。比如,那些排放在福利之下的小字说明。而且,大多数投诉的消费者也不愿花费过多时间与精力在这些金额不大的保单上扯皮,最终结果,也就不了了之,权当一次教训。可谁又能给这些热衷于玩文字游戏的保险公司一次教训呢?
说实话,保险行业的乱象一直存在,许多看似最近出现的新套路,也不过是之前套路的衍生品。而销售误导、长险短做、虚假宣传、数据造假等长期存在的顽疾,依然会出现在屡次监管内容中。这说明了治顽疾,不能只从外部入手,还需要找准内因。
保险行业老是变着花样来诱导消费,除了有来自同行的压力之外,错误的业绩观还是主要原因。在压力与佣金的驱使下,很容易就会出现短视的逐利行为,各种擦边球的操作也就随之而来。殊不知,如此做法不仅在消耗着市场的信任,也透支了行业的长远发展。
对此,一方面,需要监管部门持续加大专项治理的力度。另一方面,更需要引导保险公司摒弃“业绩论英雄”的错误崇拜,形成长效机制并配以规范的内部治理和严格的合规文化。唯有如此,才能让行业健康长远发展。
推荐资讯
- 要闻
- |
- 产经
- |
-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