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89只“固收+”基金很受伤 年内正收益仅有382只
《证券日报》记者根据WIND最新统计发现,截至2月18日,全市场有统计的2189只“固收+”产品,年内以来收益为正的仅有382只,占比仅为17.45%,且首尾业绩分化严重。其中,56只可转债类产品仅有1只实现正收益,近乎全部折戟。
多位基金经理告诉《证券日报》记者,近年来“固收+”产品以净值波动率低和长期收益稳定的特征受到了众多投资者青睐。然而,由于年内权益类市场的大幅波动,“固收+”产品也难以独善其身,多数产品业绩有所回撤。在未来的布局上,基金公司还会加强“固收+”产品的多策略布局,丰富完善产品线,为投资者提供更丰富多样的投资工具。
“固收+”产品业绩分化
“固收+”产品主要以偏债混合型和二级债基形式为主。记者根据WIND统计显示,2021年全市场“固收+”基金平均收益率超过7%,超过95%的“固收+”基金均实现了正收益。在股债市场整体表现较好的背景下,多只可转债类“固收+”产品全年收益率更是超过了20%。
不过,今年以来,A股市场震荡加剧,权益类基金净值普遍出现回撤,虽然部分产品表现出一定的“抗震性”,但业绩分化明显加剧。WIND统计显示,全市场有统计的2189只“固收+”年内实现正收益的仅有382只,占比仅为17.45%,且首尾业绩分化严重。
具体来看,在年内实现正收益的382只产品中,金元顺安桉盛C以7.77%排名首位;收益率在5%以上的仅有8只产品;收益率在1%至5%有51只产品;多达323只产品收益率保持在0-1%之间。而在负收益排名中,有18只产品年内收益率低于-10%,排名最后的产品年内收益率为-13.52%,首尾业绩相差21.29%。
嘉实基金“固收+”解决方案CIO胡永青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固收+”产品内核特点是兼顾风险与收益,尤其是追求风险调整后的收益,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把控制回撤放在次要位置。在今年A股震荡下行行情中,“固收+”产品业绩表现较为分化,主要源于各基金公司及基金经理对于风险的控制及权益投资收益情况的不同。
胡永青同时表示,结合“固收+”产品特点和客户风险偏好,公司在布局“固收+”产品时主要定位于中低波动标的,需要兼顾风险与收益平衡性,因为这两者本身是矛盾冲突的,既要控制风险,结果可能超额收益未有明显提高,但提高收益目标,就要承担更多风险。
金元顺安基金则对记者表示,控制回撤主要依靠三方面:一是配置尽量准确,符合当下的市场风格;二是及时止盈提高换手率;三是出现超预期下跌时果断止损。
获正收益可转债类产品仅1只
记者根据WIND统计发现,在年内1719只负收益产品中,可转债类“固收+”产品年内收益率似乎成了“重灾区”。据统计,在56只可转债类产品仅有1只实现正收益,近乎全部“折戟”,华安可转债、万家可转债、东方可转载、鹏华可转载、交银可转债和工银瑞信可转债等,年内收益均为负。
华商基金固定收益部副总经理、华商转债精选债券基金经理张永志告诉记者,去年四季度以来可转债市场表现明显好于股票市场,源于两个因素:一是可转债市场的结构中中小市值的品种相对较多,比较好地契合了去年全年市场风格;二是受益于债券市场充裕的流动性和乐观预期,导致转债的估值溢价有所提升。展望2022年的转债市场投资,需要更为谨慎地精选个券,转债对应的正股估值相对较低,绝对价格较低的个券或成为配置重点。对于部分转股溢价率过高的品种则需要关注估值风险。
事实上,由于“固收+”产品以优质债券为底仓,通过配置股票、可转债、新股申购等多策略来增强收益。然而,近年来随着打新收益下降,转债、权益投资波动较大,债券的投资也缺乏趋势性行情,投资的难度在增加,如何避免“固收+”变成“固收-”,将成为今年考验基金经理水平的试金石。
胡永青表示,优秀的“固收+”产品对基金经理的要求是全能型的,“固收+”产品是个典型的多资产、多策略的投资组合,既需要权益类投资能力,也需要固收类投资能力;同时,还需要中间资产,比如可转债、衍生品的投资能力。此外,还要有整合不同类资产在大类资产配置的能力。“从该类产品用于‘+’的资产类别来看,可转债、权益市场和打新都会有不同的表现”。
推荐资讯
- 要闻
- |
- 产经
- |
-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