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董再判赔偿!“救命稻草”董责险会成为上市公司的标配吗

2022-08-18 11:01:37    发布于:北京市     来源: 中国网财经    作者: 陈婷婷 胡永新
分类:要闻

  董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责任保险(以下简称“董责险”)持续升温。8月17日,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继2021年康美药业财务造假案波及独董后,近日又有一家上市公司的两名独立董事被判决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一起起判决案件让可以为高管戴上“安全帽”的董责险不再小众。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截至8月16日,已经有近300家A股上市公司(以下简称“上市公司”)将董责险加入“购物车”,规模远超去年整年。上市公司的总体风险敞口呈明显上升趋势,推动着董责险持续“走红”。被称为独董“救命稻草”的董责险会走进更多上市公司吗?董责险要想成为上市公司的标配需要多久?各方又将如何满足上市公司持续攀升的需求?

  风险敞口加大!年内已近300家“加购”

  公司被罚,高管难逃干系……又有一起判决案让高管们“坐不住了”。

  8月16日,深圳市索菱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索菱实业”)发布《关于新增投资者诉讼事项及进展的公告》显示,根据近日索菱实业收到深圳中院送达的《民事判决书》中主要判决来看,判决两名被告人郑晓明、苏奇木分别对被告索菱实业债务的10%部分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梳理发现,上述两人是该公司的独立董事。

  无独有偶,时间追溯至几月前,A股史上最大财务造假案宣判,康美药业多位独董承担连带责任,赔偿合计数亿元。一起起判决案不停地刺激着高管们的神经,从业风险警钟也不断敲响。与此同时,独董们还上演了一出出A股大逃亡。如何稳住军心成为上市公司亟待解决的问题。被誉为“将军的头盔”的董责险成为一剂妙方,短时间内该险种投保量激增且异常火爆。

  “上半年来长安保险进行董责险询价的企业数量整体呈现上升态势。”长安保险责任险部相关负责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它究竟有多火?一组数据足以说明。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仅今年上半年发布公告拟投保董责险的上市公司数量就已经超过了2021年全年的248家。截至8月16日,发布拟投保公告的上市公司数量达到了290家。根据目前趋势,年底拟投保董责险的上市公司数量或将增长一倍。

  谁在买董责险?梳理超过200家上市公司的董责险投保议案或公告来看,民营企业逐渐成为购险“大户”。根据所有上市公司拟定的投保方案,保险金额最高至2亿元,多数集中于0.5亿-1亿元。对于每年缴纳的保费,公司出价倾向于50万元上下。

  董责险“走红”背后有多双“推手”。比如“注册制”在A股的全面推行,相应的信披、管理要求也更高。此外,新《证券法》引入特别代表人诉讼制度。上海市建纬律师事务所高级顾问王民表示,法律制度完善以及司法实践案例的推动,上市公司及其董监高面临的法律责任风险在不断上升。上市公司董监高就有更多的、自发的管理责任风险的需求,就需要通过购买保险的方式来转嫁风险。

  对于董责险投保量激增背后的推动因素,北京浩博法律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及险律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创始人崔春霞补充表示,还包括监管的严厉出手整治,股民的维权意识被陆续催生,法律服务业帮助股民维权的专业经验的积累和水平的提升,包括法院审理此类案件的裁判规则的确立及成熟等。

  投保率将持续攀升,成为标配有难度

  对于购买董责险缘由,上市公司各家拟购买董责险的公告给出了答案。比如某上市公司表示,为公司和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等购买责任险,有利于完善公司风险管理体系,降低公司运营风险,促进董监高合规履职,维护公司和全体股东的利益。

  结合董责险走红背后的多双“推手”以及上述优点,业内人士一致对投保率持续走高表示看好。“从董责险投保趋势上,投保率未来应该会继续上涨。”王民如是表示。

  不过,当前从我国内地上市公司董责险的投保率来看,目前仅在20%左右,与发达市场相比还有一定距离。然而,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董责险会成为认真经营、奉行长期主义企业的标配。那么,对于发展空间广阔的董责险未来真的会成为上市公司的标配吗?这一过程又需要多长时间?

  “虽然董责险需要提高普及率,但是能否最终成为上市公司标配还不太好说,甚至可以说难度比较大。因为保险公司是盈利性金融机构,经营保险产品需要考虑将赔付率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及合规经营等多种因素,也就是保险公司接受投保,会筛选上市公司,尤其在证券市场规范经营意识不足的目前阶段,并不是所有上市公司投保董责险的需求,保险公司都会接受投保。”崔春霞表示。

  董责险成为上市公司标配有一定难度,但崔春霞也表示,随着保险业在董责险领域的尝试和摸索越来越多,经验会日渐丰富,保险业的董责险产品总有一天会覆盖大多数上市公司。

  王民认为,标配即意味着几乎每家上市公司都会购买董责险,从目前的投保率20%多来算,如果能达到接近100%投保率,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通过比较合理的预测来看,每年投保率如果增加10%,可能应该还需要八到十年左右的时间。

  不过,要想董责险成为标配也并非空谈,在未来可能会因为政策等原因成为现实。

  “相信随着‘注册制’的落地,购买董责险的上市公司会激增,或许未来董责险也会成为像交强险一样需要企业强制投保的一类险种。”长安保险责任险部相关负责人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

  销量激增难以招架?险企还需多点发力

  从当前董责险的市场供给情况来看,国内的中国平安、中国人保、华泰财险、美亚财险、长安保险等保险公司纷纷推出董责险产品。但董责险这一舶来品却发展相对缓慢,比如体现在董责险销量“大增”让保险公司显得“难以招架”。

  “市场投保需求虽然很旺盛,但是由于缺乏经验数据,保险公司没有运营产品的经验,短时间甚至很难满足上市公司的投保需求。”基于此,崔春霞认为,保险公司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保险公司的核保能力不足、如何进行有效的保后跟踪管理、如何理赔等方面。

  对于董责险在落地等方面面临的考验,长安保险责任险部相关负责人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主要考验在于风险分摊机制,从以往案例来看,虚假陈述案件引发的索赔金额动辄过亿。

  董责险能否成为标配的前提离不开产品创新,精准满足需求。据了解,近期有的保险公司推出了针对特定群体的产品计划,比如苏黎世推出的针对独董群体的独董职业责任保险,在没有经营数据可参考的前提下,将其中相对风险可控的群体单列出来进行承保。在崔春霞看来,这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尝试,有助于保险公司摸索积累经验,并且相信未来这种尝试会越来越多。

  显然,董责险市场的发展离不开保险公司多维度“助攻”。

  “董责险作为专业险种,除了需要积累经验数据,产品经营的每个环节都需要依据专业的经验。”崔春霞认为,保险公司作为管理风险的单位,要想经营好这个险种,可以进行内部的有效资源整合,建立形成内部的有经验的管理团队。当然这对于目前的大多数保险公司难度都非常大,保险公司也可以整合第三方各种资源。比如,可以借鉴经营健康险的经验,与第三方经纪公司进行TPA方式的合作,协助保险公司进行产品的承保风控的识别及定价、保后管理以及理赔处理等。

  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如何控制风险及风险如何分摊成为重中之重,长安保险责任险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保险公司可共同组建共保体,来避免单个大额案件引发的索赔风险对保司的冲击。

  在王民看来,从保险机构的角度出发,需要大力培养董责险专业人才。同时在产品开发上,需要进一步投入力量,基于中国市场的法律环境和上市公司的需求,未来可能需要设计更多符合本地公司实际需求的本土化董责险产品,当然也可以借鉴海外一些成熟的市场经验,要“为我所用”。此外,王民也认为,董责险属于相当复杂的保险产品,无论是投保人还是保险人或者保险经纪人都需要深谙董责险业务的专业律师的协助,从投保承保到索赔理赔全流程来为各方当事人提供相应的专业法律服务,以实现董责险治理价值的最大化。

(责任编辑:孟茜云)
热门看点
  • 要闻
  • |
  • 产经
  • |
  • 热点
© 2023 中国财经热线网 版权所有 | 中国财经热线:分享更多财经热点新闻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