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拖多”弊端凸显 基金经理得做“减法”了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朱妍
“冲着基金经理的名头买的,可为何同样是他管理的产品,我买的这只产品收益差这么多?”今年以来,多位“一拖多”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业绩差异较大,有些首尾业绩相差超过40个百分点。对此,基民颇为困惑。业内人士分析称,出现这种情况,可能和基金投资范围、投资策略不同等因素有关。
截至2月末,公募基金数量达10600只,投资者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基金犹如大海捞针。在业内人士看来,基金数量的快速膨胀,与基金公司做大规模的导向密切相关,在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当下,“做减法”势在必行。
同一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业绩差别大
Choice数据显示,截至4月14日,今年以来有85只主动管理型权益基金涨幅超过30%(不同份额分开计算)。而领跑的基金经理中,不少人存在“一拖多”情况,所管产品业绩差异较大。
以当前收益率排名第一的诺安积极回报为例,该基金由蔡嵩松管理,今年以来涨幅66%。但同样由蔡嵩松管理的诺安成长,今年以来的涨幅只有24.1%,与前者相差约42个百分点。
还有,文仲阳管理的招商体育文化休闲今年以来涨幅近52%,但他管理的招商境远同期涨幅只有5.4%,涨幅相差46个百分点;方建管理的银华集成电路今年以来涨幅近39%,同样由他管理的银华乐享同期却亏损2%以上,其管理的其他基金涨幅也均不超过15%。
“一拖多”分散基金经理精力
汇成基金研究中心人士认为,“一拖多”基金经理旗下的产品业绩差异较大,主要原因在于基金产品投资策略不同,比如不同的基金合同对基金投资范围存在不同的限定。
以文仲阳管理的招商体育文化休闲与招商境远为例,前者是专注于传媒行业的主题基金,今年以来,文化传媒板块走强,相关主题基金也在业绩上展现出较大的优势。而招商境远是一只全市场选股的均衡型产品,投资的行业分布较广。从今年以来的业绩表现看,两只产品差异较大。
上述汇成基金人士同时表示,部分基金经理基于拓展能力圈等考虑,也可能对不同的在管基金采用不同的投资思路和风格策略,进行差异化管理。当然,除了投资策略的不同,也可能有别的原因。比如,产品的前任基金经理离职后,基金业绩暂时不反映新基金经理的管理收益;部分基金产品为基金经理整个团队共同管理,基金依赖基金经理个人决策的比重较小等。
“总体来看,由于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尤其对于主动管理型权益基金经理而言,若涉及不同的投资策略,管理多只产品容易力不从心。”某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说。
克制追逐规模的冲动
在业内人士看来,基金经理管理产品“一拖多”现象的出现,也和基金公司规模导向下过度发行有关。
“基于赚取管理费的商业模式,基金公司对规模扩张有天然的诉求,但一旦发行过度,缺乏获得感的投资者就会质疑基金公司乃至整个行业。”沪上某基金公司人士对记者说。
即便不处于牛市,许多已管理多只产品的绩优基金经理仍没停下发行新基金的脚步。上述人士表示,由绩优基金经理挂名的新基金往往更好发,而且在“老基金”阶段性业绩难有起色的时候,基金公司会选择新发基金来吸纳资金。另外,渠道方也倾向于新发基金,因为新发基金能收取更多的费用。因此,基金公司与渠道一拍即合,导致基金经理“一拖多”现象愈演愈烈。
早在2020年4月,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在《基金经理兼任私募资产管理计划投资经理工作指引(试行)》中表示,基金管理人应“合理调配同一基金经理管理的公募基金和私募资产管理计划数量,原则上不超过10只”。
去年证监会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也指出,引导基金管理人与基金销售机构牢固树立以投资者利益为核心的营销理念,践行“逆向销售”,积极拓展持续营销。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有不少知名基金经理开始“做减法”,卸下对部分产品的管理工作。比如,前海开源基金的曲扬,目前已不再担任前海开源医疗健康的基金经理。“主动权益类产品的基金经理‘减负’后,能更有余力地做好投资,基金公司不应过度依赖基金经理的名气,频繁新发。”有基金行业研究人士说。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基金公司如何克制追逐规模的冲动,打造真正有辨识度的产品,赢得投资者的尊重,是整个行业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课题。
推荐资讯
- 要闻
- |
- 产经
- |
-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