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投资现状 如何“跳脱”思维框架?
来源:华夏基金
在开始之前,想先问大家两个问题,你觉得“能力圈”和“舒适圈”是一回事儿吗?
网络上很多人说的“走出舒适圈”,其实和巴菲特、芒格说的“坚守能力圈”“在能力圈内竞争”可能不大一样。但两种说法看起来都很有道理,那么,我们是应该坚持在“圈内”投资,还是跳出“圈外”进行尝试呢?
别急着回答,因为今天的节目中,我们会专门来解答这两个问题。
01“能力圈”和“舒适圈”
首先要区分下,“能力圈”和“舒适圈”并不是一回事儿。
“能力圈”更多是从事实出发,你擅长的领域,就是你的“能力圈”。通常来说,“能力圈”是经过过往事实验证的。
而“舒适圈”更多是从心理上出发,在舒适区里待着,会让你感到舒适、放松,不会感到太大压力。
也就是说,“能力圈”是客观存在的,而“舒适圈”更多是一种主观感受,前者是你擅长的,后者是你喜欢的。
于是问题就来了,你喜欢的事情并不一定就是你擅长的,反过来也成立。比如说,一位米其林三星大厨最擅长的是做牛排,但他做牛排时常常会感到压力很大,担心别人的评价不好;同时,他最喜欢的是做甜点,因为做甜点让他感到放松,不会去思考业内竞争压力。那么,牛排就是他的“能力圈”,而甜点则是他的“舒适圈”。
02 “跳出框架思维” ,走出舒适圈
了解了“能力圈”和“舒适圈”的区别,你会发现,“走出舒适圈”与“坚守能力圈”并不矛盾。
“舒适圈”理论认为,舒适区内有安全感但缺乏挑战,只有走出去才能进步。
对于投资来说更是这样,不妨看看这两个理由。
第一,市场是不断变化的,十年前的投资逻辑、投资框架,在十年后可能就不那么有效果。就拿A股市场来说,今年开始进入全面注册制的市场,就与过去30多年的核准制是完全不同的市场生态,上市规则、交易规则、退市规则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如果还按照之前的那一套来投资,很可能就会“血本无归”。
第二,经济不断发展,行业的景气度也是不断发生变化的。还是以A股为例,几乎每一个十年都有不同的时代主题,20世纪初是以煤炭、汽车、电力、银行与钢铁这“五朵金花”为主题,到后来的房地产、互联网,近几年的半导体芯片、新能源,经济支柱产业发生变迁,市场主题也在变迁。新的市场、新的行业往往意味着新的机会,这也是推动每一个投资者不断去探索、学习的力量。
所以说,投资者应该“跳脱”自我设定的思维框架,走出“舒适圈”,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03 “择擅而从”,坚持在能力圈内投资
同时,无论是职场还是投资,找到自己所擅长的领域都特别重要。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中有这么一句话,“投资你熟悉的领域”。市场永远不缺机会,对于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宁可错过,也不要成为过错。
在2021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东大会上,巴菲特曾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是否会对1997年投资烟草公司感到后悔?巴菲特称,任何情况都有可能,1997年的情况和现在不同,他坚持“在自身能力圈内投资”的原则。
投资你所不了解的行业,可能会获得偶然的成功,但同样也可能面临本金的大幅亏损,这是投机而不是投资。而对于价值投资所提倡的“复利”效应来说,保持少犯错、争取年年正收益,比去冒险获得高收益要重要得多。
更重要的是,在“能力圈”内投资并不等于固步自封,因为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你的“能力圈”也会不断扩大。举个例子,在几年前巴菲特就以“不碰科技股”闻名,即使美股科技股之前就出现过几轮牛市,他依然不动如山。但在最近几年,巴菲特把“投资视线”更多转向了科技股,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巴菲特旗下的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前十大重仓股中,就有苹果、动视暴雪、台积电三只科技股,仓位占比之和接近45%,而十年前的前三大重仓股分别是可口可乐、道富银行和IBM。(参考来源:天天基金网,2022.11.25;此处不作个股推荐)
或许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多年前巴菲特不碰科技股并不是因为不看好,而是因为他不了解,出于“坚持在能力圈内投资”的原则,他暂时放弃了科技股。但不投资不代表不关注,几年时间里,他不断去学习和了解科技领域,当他把科技股也变为自身“能力圈”的一部分,就可以出手去投资了。
跳出“舒适圈”使我们不断成长,坚守“舒适圈”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当你跳脱“舒适圈”去不断学习,日积月累中,你的“能力圈”也会不断扩大。
推荐资讯
- 要闻
- |
- 产经
- |
-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