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粮食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近年来,我国粮食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但短板仍然存在。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相关部门应携手应对,从粮食全产业链各个环节入手,推动构建适应气候变化影响、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粮食生产是“靠天吃饭”的行业,受天气影响很大。近期,广西、广东、海南及贵州等南方多地遭遇大范围、高强度降雨过程,导致部分农作物受灾、农业生产设施及水利工程受损,给粮食生产带来不利影响。要牢固树立“防灾就是增产、减损就是增粮”理念,增强粮食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努力降低极端天气对粮食减产的影响,为夏粮乃至全年粮食丰收打下坚实基础,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
从国内国际看,极端天气已经成为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极端天气逐渐增多,气象灾害频发,时不时会触发粮食安全的敏感神经。我国地域辽阔,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干旱、洪涝、强风、冰雹、高温热害、低温冻害等气象灾害多发。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气象灾害导致的粮食减产超过500亿公斤。在增产难度越来越大的当下,采取有效措施防灾减灾救灾,就等于增加粮食产量。
从目前我国粮食生产形势来看,春耕生产有序推进,稳面积、提单产两手发力,全年粮食意向种植面积达17.7亿亩以上,连续4年增加;实施主要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确保全年粮食生产目标得以实现。夏粮夏油是全年粮油生产的第一仗,关系到口粮安全和“油瓶子”安全。从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各地反映和农技人员实地调查情况看,夏季粮油生产总的形势不错,小麦面积恢复增加、长势好于去年,油菜面积扩大较多、长势基本正常,为夏粮丰收打下良好基础。但是,要把丰收的基础转化为丰收的果实,还要过病虫害、“干热风”、倒伏、“烂场雨”等多个关口。
极端天气不仅影响粮食生产,还会对粮食收获、晾晒、储存、运输等各环节产生影响。近年来,我国粮食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但短板仍然存在,一些地方专业化防灾减灾力量不足。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相关部门应携手应对,从粮食全产业链各个环节入手,推动构建适应气候变化影响、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从短期来看,要做好受灾地区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央财政近日下达农业防灾减灾和水利救灾资金3.09亿元,支持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7省(自治区)全力做好洪涝救灾等相关工作。该举措有利于牢牢把握住防灾减灾救灾主动权,切实保障粮食生产平稳有序。
从长远看,应尽快补上粮食防灾减灾救灾体系的短板,增强粮食生产应对自然灾害的韧性和适应性。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确保“旱能浇、涝能排”。筛选推广一批耐高温干旱、耐渍涝、抗病虫等高抗多抗优良品种,筛选适用于灾后改种补种的短生育期品种。面对“烂场雨”这个世界性难题,应加强应对“烂场雨”抗逆减灾配套栽培技术集成措施研究。农机在防灾减灾救灾中的作用不可小觑,应支持移动式烘干机、履带式拖拉机和收获机等防灾救灾农机具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特别是要加快智能农机装备的推广应用,为农户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解决方案,帮助农户更好适应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精心组织好跨区机收,确保夏粮适期收获。
防灾大于减灾救灾。要进一步增强自然灾害风险防范意识,时刻关注异常天气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相关部门应分区域、分作物、分灾种制定防灾减灾预案和技术方案,做好物资储备和技术储备,特别是要加快建设农业应急救灾中心,提升粮食生产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相关部门应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产量预报和品质评估等,密切跟踪天气变化及对国内粮食生长、收获、储存、运输、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影响,准确把握粮食供求形势,合理安排粮食购销、节粮减损等各项工作,提高粮食安全气象保障能力。
推荐资讯
- 要闻
- |
- 产经
- |
-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