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分化明显 30家消金公司净利超142亿元
上市公司告别年报季,消费金融公司的营收情况接连展现在大众面前。5月6日,北京商报记者统计发现,除了捷信消费金融外,剩余30家已开业的消费金融机构2023年业绩情况均已发布,其中29家机构实现盈利,最高增幅接近760%。整体来看,2023年头部消费金融公司排名基本保持稳定,腰部、尾部机构中黑马涌现,两极分化态势明显。
座次前三持稳
促消费政策密集落地的大背景下,消费金融行业也交出2023年成绩单。
据北京商报记者统计,在30家消费金融机构中,开业仅半年的建信消费金融成为唯一一家亏损机构,净利润为-0.65亿元,剩余29家机构实现全员盈利。30家消费金融机构合计创造了超过142亿元的净利润。
按照所取得的净利润排名情况,招联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稳居行业前三位置。其中招联消费金融净利润超过30亿元,较第二名兴业消费金融拉开明显距离,马上消费金融与兴业消费金融盈利差距则较2022年有所收窄,前者以不足1亿元的差额居于第三位。
具体来看,报告期内招联消费金融实现收入196.02亿元,同比增长12.01%;净利润36亿元,同比增长8.14%。马上消费金融营业收入为157.95亿元,同比增长15.69%;净利润19.82亿元,同比增长10.85%。兴业消费金融则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情况,2023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12.3亿元,同比增长11.02%;净利润20.72亿元,同比增长-16.89%。
这也是自2020年开始,三家机构连续第四年保持这一座次水平。不过,从净利润同比增速来看,不仅是兴业消费金融2023年出现同比下滑,招联消费金融与马上消费金融的净利润增速较上年同期的8.68%、29.34%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放缓。
头部机构来势汹汹,伴随而来的是消费金融行业越发明显的两极分化走势。数据显示,包括亏损的建信消费金融在内,还有16家机构2023年净利润位于2亿元下方,在已开业的消费金融公司中占比超过一半。其中,蒙商消费金融净利润0.28亿元,在盈利机构中排名于最后位置。
净利润位于1亿元下方的机构,还包括盛银消费金融、小米消费金融、金美信消费金融、晋商消费金融以及唯品富邦消费金融。而小米消费金融、唯品富邦消费金融净利润分别为0.76亿元、0.62亿元,同比增幅分别达到590.91%、759.74%,后者也是年内净利润同比增速最高的机构。
在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看来,消费金融行业前三座次稳定,反映出头部机构已经形成了成熟的经营模式,在客户资源、品牌声誉、第三方合作商、细分场景等方面拥有更加充分的积累。在逐步迈过高增长阶段后,业务基数较大的头部机构增速放缓在情理之中。在此背景下,中小消费金融机构市场竞争加剧,但自身仍有较足增长空间。
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则指出,消费金融行业历经十余年发展,头部机构的“护城河”逐渐加深,表现突出,渠道稳定成为其展业最重要的优势,也进一步加剧了行业两极分化的情况。
腰部洗牌
2023年的消费金融营收格局中,位于腰部的从业机构明显“洗牌”。
座次前三名之外,杭银消费金融、长银五八消费金融等紧随其后。根据杭州银行年报,2023年杭银消费金融营业收入48.38亿元,净利润8.02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14.48%、21.15%。长银五八消费金融方面,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分别为32.33亿元、6.83亿元,同比增幅分别达到38.98%、29.66%。
2022年排名第五、六、七位的三家“中”字头消费金融机构,在2023年出现排名小幅下滑。报告期内,中银消费金融净利润同比下滑18.14%至5.37亿元,名次由第五降至第六位;此前排于第六位的中邮消费金融,以5.22亿元净利润排名第七位;中原消费金融2023年净利润为4.04亿元,同比增长21.32%,2023年排名第九,相较2022年排名下降2个名次。
而除了尾部小米消费金融、唯品富邦消费金融年内净利润增幅凶猛外,宁银消费金融也被看作一匹黑马。营收、净利双双大幅增长。数据显示,宁银消费金融营业收入18.02亿元,同比增长193.96%,也是报告期内营收增幅最大的机构,同时实现净利润2.02亿元,同比增长676.92%。
此外,净利润排名第八、第十的平安消费金融和苏银凯基消费金融,2023年净利润同样呈现大幅增长态势。平安消费金融净利润4.9亿元,同比增长162.03%;苏银凯基消费金融净利润3.89亿元,同比增长143%。
值得一提的是,蚂蚁消费金融、宁银消费金融自2023年以来动作频频。蚂蚁消费金融连续完成两轮增资至230亿元,完整承接来自重庆小微小贷、重庆商诚小贷的花呗、借呗业务。2024年4月,宁银消费金融还释放了拟增资至45亿元的信号。
不仅如此,2023年6月开业的建信消费金融,背靠建设银行,注册资本达到72亿元,也被视为搅动行业格局的有力竞争对手。王蓬博指出,由于拨备计提等原因,蚂蚁消费金融、建信消费金融等新增资、新开业的从业机构,资产快速增长,但利润反应时间可能会有所滞后,导致当年利润下降或者出现亏损。后期随着利润逐步恢复至正轨,将带来行业格局的持续变化。
“蚂蚁消费金融、建信消费金融后续均有跃升至消费金融前三座次的潜力,行业场景、客源争夺战将会变得更加激烈,洗牌动作仍将持续。”苏筱芮直言。苏筱芮指出,头部、腰部的部分机构在成立早期也曾有过迅猛增长的阶段,宁银消费金融在公司股东的大力支持下,同样有望迎来业绩的持续增长。
资产合计超万亿
总资产方面,经北京商报记者统计,截至2023年末,30家消费金融公司总资产合计接近1.2万亿元。其中,蚂蚁消费金融和招联消费金融达到千亿元级别,前者资产总额达到2396.69亿元,居于行业首位,后者为1764.21亿元。
更换股东过后的南银法巴消费金融、宁银消费金融总资产规模也迎来迅猛增长,分别达到334.59亿元、456.71亿元,同比增长634.07%、460.72%。30家机构中,仅有阳光消费金融总资产出现小幅下滑,为116.8亿元。
回看2023年消费金融行业的整体发展情况,增资、金融债以及ABS发行等“补血”消息不断,头部机构入场、存量机构股东调整带来的变化也在逐步显现中。另在2023年末,《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出炉,并在2024年3月正式落地,行业部分机构也在注册资本等方面面临向新规靠拢的考验。
苏筱芮认为,持牌消金公司应当严格对标消金新规,首先在注册资本、主要出资人持股比例等具体指标上完成监管要求。其次应当关注到担保增信贷款业务、流动性风险等监管重点,同时对个人信息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工作给予充分重视。
“过去一些依赖于担保增信‘固收’类业务的消金公司在新规过后,如果不强化自营能力的建设,可能会致使后续的业绩下降。”苏筱芮表示。
王蓬博指出,未来随着行业增资和行业新规的逐步落地执行,头部行列的站位一定会有变化,市场竞争也将加剧。由于消费金融行业仍然在高速发展中,所以短期内规模上仍然会共同增长,且增速不会下滑。对于从业机构而言,要高度重视保持合规性,新规刚刚出台,从业机构要在期限内完成整改,行业也将面临更严格的监管和更高的合规要求,保护消费者权益和防范金融风险。
推荐资讯
- 要闻
- |
- 产经
- |
- 热点